上星期五,我寫了封信到新竹市政府,原因是新竹路的品質已經糟到難以接受的情形。很明顯的到處都有政府工程在開挖,再加上一堆建案也同時在施工,但是這不應該被拿來當理由。短期施工後的善後,以結果來看都是差勁無比,填埔也應該要有驗收的標準,不管市府做了些什麼,以我這小市民的體驗來看,嚴重不及格。林政則市長開心於他的施政滿意度最高,不知道不是不因為其他縣市太爛了,還是新竹市太多外來人口,大家對環境都漠不關心,還是我太挑剔。

當我在積極了解市政施工的相關資料時,在新竹市政府觀光處看這一篇新聞「新竹市護城河的石板路將刨除重鋪彩色柏油路」(來源: http://dep-tourism.hccg.gov.tw/web/News?command=showDetail&postId=199025)


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主陳全鴻,坐輪椅環島,不過諸多無障礙設施中新竹市護城河的石板路最讓他痛心,不但顛簸難行,部份路寬也不足,新竹市政府工務處陳炳煌處長表示,將召開說明會後刨除石板路面,並重鋪彩色柏油路,至於舊有的石板則選定十七公里海岸適當地點鋪設。
新竹市護城河兩旁的信義路、勝利路石板路段,從89年鋪設以來就爭議不斷,特別是雨天,民眾屢次向工務處反映,跌倒、摔車或是婦女高跟鞋卡住等諸多抱怨,但礙於使用年限受限,以及部份團體反對拆除,延宕至今,如今使用年限已屆,市府可做最適當處理。
不過林政則市長看到媒體報導,有輪椅族行經石板路時,顛到尿失禁感到相當難過和不忍,希望爭議至此為止,回歸專業及民眾行路安全考量,指示工務處陳處長重新檢討後鋪上彩色柏油路面。
至於拆除後的石板,林市長希望物盡其用鋪在十七公里海岸處,讓民眾能自在步行。
陳處長表示,路面刨除重鋪彩色柏油路面將花費四、五百萬元,施工前會向當地里民說明,完工後可考量是否在夜間或特定時段成為行人徒步區,讓民眾悠閒的參加當地舉辦的各項藝文活動,不受顛簸之苦,也讓親水公園真正讓民眾親近。
完工後,林市長並希望邀請殘障團體實地體驗「溝通、路平、燈亮」的市府施政基本目標


也忘了多久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在講路權的問題。歐洲許多城市,市區中有行人的道路設計,很多路寬都是相對狹窄而且甚至是保留石頭路面,這樣的目的是路狹讓車子開起來比較有壓迫感,路面不平讓車顛簸,所以車子的速度都不快,而讓行人能輕鬆地走在路上,沒有壓力。記得當初,護城河這二旁石路的建設也是有這樣的思維。可惜,可能是蓋的太過顛簸不平了,再加上沒保留一個可讓殘障人士方便的路線,現在這塊石頭路即將消失。


Strasbourg 街景


「路權」是一個城市很重要的一環,不把路權還給行人,那再多的公共空間還是無法造就一個舒適豐富的都市生活。幾次到歐洲的某些城市,光走在路上就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當時也沒有去多想,別人怎麼做到的?去年跟yuka到法國時,有造訪法、德、瑞交界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現在才知道為什麼走在城市裡能這麼輕鬆,這有個很有意思的歷史轉變,關於輕軌。法國在1930時期,輕軌就遍佈了約一百個城市,但隨著城市現代化,輕軌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的汽車。但是在90年代時,反而因為交通與污染的問題,輕軌又重獲親睞。但是,在史特拉斯堡,人家做事一點都不含糊,以四大重心為目的來重建輕軌:

  1. 依居民需求,重新調整交通模式
  2. 提高生活品質為原則
  3. 強化市中心與廣場
  4. 擴大公共空間,減少停車場使用面積
這規劃是全面性的,除了目標是要讓輕軌成主要交通工具,還要有效的跟公共汽車結合,鼓勵使用自行車與步行,並且適當限制汽車可通行的路,最後是在這樣的交通網路上,重新設計公共空間。這些規劃都有很多細節要考慮,一個疏失就會像新竹護城河這個例子一樣,適得其反。例如,輕軌的路權可分成三種,分別是A型專屬路權(不被交通號制限制,車與人都不能在上面行駛),行駛在馬路上的B型(就像專用道),與C型的與其他人車共用。而在他們的規劃是,市區內是採用C型與其他人車共用,所以在市區內的輕軌行駛速度較慢也會禮讓行人,而在郊區則採用A型的專屬軌道,這就是為什麼當時我在市區跨過輕軌的鐵軌時,感覺就像跨過一般的馬路。這樣的規劃,若是沒全盤的研究與設計,反而會造成輕軌威脅到行人路權與空間的風險。而另人感動的是,它們的車站與市區內的軌道都很自然的形成個個具有特色與便利的公共空間,我猜想,這樣的結果不只是要市政的努力,還要市民的配合,才會有這樣的成果。新竹也要蓋輕軌了,結果不知會如何?先把道路鋪好吧!

沒有留言: